
蟹种培育阶段应重视哪些关键技术措施?
- 发布:2013-05-13;
- 来源:https://www.wangshi.com.cn
蟹种培育,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技术措施:
(1)规格和质量要求大眼幼体(即蟹苗)来源要正宗,最好是湖泊中用长江水系蟹种育成的亲本,大眼幼体繁殖符合标准化,忌购“花色苗”、“海水苗”、“嫩苗”、“高温苗”、‘‘待售苗”、“药害苗”、“蜕壳苗”。育出的扣蟹要求规格整齐,体质健壮,活动敏捷有力,无残肢断足,无伤病,无蟹奴、纤毛虫等寄生虫附着。尤其是对规格的要求,以120~200只/千克为宜。规格过小(1000只/千克左右),则失去养大蟹的价值;规格过大(30~50只/千克),易导致性早熟。
(2)仔蟹分阶段培育分阶段培育是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之一。一般分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由蟹苗养成Ⅲ期仔蟹,此阶段经历13~15天,放苗时间最好在6月上中旬,在暂养池中培育,每期的规格标准为:I期4万~14万只/千克,Ⅱ期2万~4万只/千克,Ⅲ期1万~4万只/千克;第二阶段由Ⅲ期仔蟹育成扣蟹,此阶段至10月底结束,以后每期的规格标准为:Ⅳ期O.4万~1万只/千克,V期1600~4000只/千克,Ⅵ期400~1600只/千克,Ⅶ期200~400只/千克,Ⅷ期100~200只/千克。根据上述规格标准,在培育过程中定期抽测,视情况采取“控制”或“促长”措施。
(3)调节水质防缺氧仔蟹进入稻田以后,尤其是7月上旬至9月底这段时间,据测定此时培育池水的溶氧量为1.3~4毫克/升,缺氧严重时仅为1.3~2.0毫克/升,河蟹在仔蟹阶段的窒息点为2毫克/升,因此要使仔蟹顺利地生长发育,溶氧必须在4毫克/升以上。主要是仔蟹的排泄物、动物分解产生氨态氮,而导致水质败坏,溶氧降低,轻则影响河蟹生长、蜕壳不利,重则导致幼蟹停止生长、负生长和死亡。预防措施是增加换水次数、清除河蟹不摄食或摄食不完全的水草,不投腐烂变质饵料。
(4)预防阳澄湖大闸蟹仔蟹上岸大眼幼体变态为I、Ⅱ期仔蟹后,仔蟹上岸不下水,或者赶下水后又立即上岸,或者死在水中,有的死亡率高达95%。原因:蟹苗质量差,消化器官发炎,饵料不适口,摄食量不足,水质恶化,纤毛虫附着和滥用药物等。应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。
(5)控制扣蟹性早熟性成熟扣蟹对生产的危害较大,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于3月底至4月初开始死亡,死亡率高达60%~90%。死亡个体大都在30~50克/只之间,也有16~29克/只的蟹种发生死亡现象。
(1)规格和质量要求大眼幼体(即蟹苗)来源要正宗,最好是湖泊中用长江水系蟹种育成的亲本,大眼幼体繁殖符合标准化,忌购“花色苗”、“海水苗”、“嫩苗”、“高温苗”、‘‘待售苗”、“药害苗”、“蜕壳苗”。育出的扣蟹要求规格整齐,体质健壮,活动敏捷有力,无残肢断足,无伤病,无蟹奴、纤毛虫等寄生虫附着。尤其是对规格的要求,以120~200只/千克为宜。规格过小(1000只/千克左右),则失去养大蟹的价值;规格过大(30~50只/千克),易导致性早熟。
(2)仔蟹分阶段培育分阶段培育是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之一。一般分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由蟹苗养成Ⅲ期仔蟹,此阶段经历13~15天,放苗时间最好在6月上中旬,在暂养池中培育,每期的规格标准为:I期4万~14万只/千克,Ⅱ期2万~4万只/千克,Ⅲ期1万~4万只/千克;第二阶段由Ⅲ期仔蟹育成扣蟹,此阶段至10月底结束,以后每期的规格标准为:Ⅳ期O.4万~1万只/千克,V期1600~4000只/千克,Ⅵ期400~1600只/千克,Ⅶ期200~400只/千克,Ⅷ期100~200只/千克。根据上述规格标准,在培育过程中定期抽测,视情况采取“控制”或“促长”措施。
(3)调节水质防缺氧仔蟹进入稻田以后,尤其是7月上旬至9月底这段时间,据测定此时培育池水的溶氧量为1.3~4毫克/升,缺氧严重时仅为1.3~2.0毫克/升,河蟹在仔蟹阶段的窒息点为2毫克/升,因此要使仔蟹顺利地生长发育,溶氧必须在4毫克/升以上。主要是仔蟹的排泄物、动物分解产生氨态氮,而导致水质败坏,溶氧降低,轻则影响河蟹生长、蜕壳不利,重则导致幼蟹停止生长、负生长和死亡。预防措施是增加换水次数、清除河蟹不摄食或摄食不完全的水草,不投腐烂变质饵料。
(4)预防阳澄湖大闸蟹仔蟹上岸大眼幼体变态为I、Ⅱ期仔蟹后,仔蟹上岸不下水,或者赶下水后又立即上岸,或者死在水中,有的死亡率高达95%。原因:蟹苗质量差,消化器官发炎,饵料不适口,摄食量不足,水质恶化,纤毛虫附着和滥用药物等。应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。
(5)控制扣蟹性早熟性成熟扣蟹对生产的危害较大,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于3月底至4月初开始死亡,死亡率高达60%~90%。死亡个体大都在30~50克/只之间,也有16~29克/只的蟹种发生死亡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