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提高河蟹养殖效益的措施(二)
- 发布:2013-06-01;
- 来源:https://www.wangshi.com.cn
四、设法调整养殖成本
首先是尽量降低非生产成本;其次是购买优质苗,减少死亡率及发病率,降低人为成本;第三是坚持自育自养蟹种,减少对外来蟹种的依赖,降低苗种成本;第四是科学投饵,改水下投饵为水边投饵,全塘投饵为定点投饵并搭设饵料台,既可防止野杂鱼吃掉饵料,又可减少溶失性饵料对水体的污染,更有助于检查河蟹吃食情况及便于清除残饵,掌握合适投饵量,降低饵料成本。
五、科学调整投饲方式
调整平时粗放粗养的方式,同时要调整河蟹养殖中要多投动物性饵料的误区,采取“颗粒饲料与鲜活饵料相结合的方式”,在投饵时,要保证饵料新鲜适口,不投腐败变质的饵料,尤其以全价配合饵料为佳,要求营养均衡,配比合理,组方科学,防止饵料质量差品质次,切忌投喂单一性饵料,同时定期补充一定的钙、镁、铁、磷等微量元素。投饵讲究“五定”和“四看”的原则。“五定”就是定时、定点、定质、定量、定人,“四看”就是投饲时要看天气、看水质变化、看河蟹摄食及活动情况、看生长态势,投饵量采取“试差法”来确定。
六、科学调整防病观念
目前广大蟹农对蟹病的预防观念淡漠,意识不强,当发病时,往往就病治病,不能综合预防,辨证施治,结果造成巨大的损失;同时有的病害一旦发作,无法治疗,只有预防才是最好的办法。因此,要调整蟹农的防病观念,提高他们生态预防治的意识。首先是确保蟹种质量,尽可能检疫,确保投放优质苗种,从种质上控制病原菌的带入;其次是营养合理,科学配料,提高河蟹体质,从机能上提高其抗病能力;第三是水源清新无污染,进排水分开,定期消毒工具、饵料台等,从管理上切断传播途径;第四是适时清塘清毒,科学套养鱼类,模拟生态环境,从生存条件上抑制病原菌的发生与蔓延。
七、正确调整消毒方式
一是对水草进行消毒。从湖泊、河流中捞回来的水草可能带有外来病菌和敌害,如克氏原螯虾、黄鳝等。一旦带入蟹池中,将给河蟹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后果,因此水草人池时需用8~10毫克/升的KMn04消毒后方可入池。
二是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。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,河蟹的摄食量大增,生长发育旺盛,而此时也正是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旺盛季节,为了及时杀灭病菌,应定期对池塘水体进行消毒杀菌,每半月用1克/米。的漂白粉或15千克/亩的生石灰全池遍洒一次。
八、适时调整养殖品种
“只有永久的市场,没有永久的名特优”,河蟹独领风骚十几年后,其生产技术日益成熟,生产潜能也充分发挥,经济效益逐年下降,为了确保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适时转换养殖结构、调整养殖品种、提高养殖技术是必经之路,也是唯一可行之策。
九、提前调整混养方式
随着河蟹养殖效益的下降,要未雨绸缪。提前做好养殖新方式的调整,根据市场的需要,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不同的混养方式的试验:一是加强蟹、鳜的套养混养;二是加强蟹、鮊的套养混养试验;三是进行蟹、鳜、蚌的混养试验,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。
十、正确调整市场导向
河蟹的上市高峰期常常是中秋节和国庆节两大节日,但在这两个节日市场往往饱和,价格低迷,出现了“熊市”、“烂市”的局面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市场、了解市场,做到以市场为导向,尽可能让河蟹均衡上市,避开高峰互相压价的状况,从市场营销中获取最佳经济效益。
首先是尽量降低非生产成本;其次是购买优质苗,减少死亡率及发病率,降低人为成本;第三是坚持自育自养蟹种,减少对外来蟹种的依赖,降低苗种成本;第四是科学投饵,改水下投饵为水边投饵,全塘投饵为定点投饵并搭设饵料台,既可防止野杂鱼吃掉饵料,又可减少溶失性饵料对水体的污染,更有助于检查河蟹吃食情况及便于清除残饵,掌握合适投饵量,降低饵料成本。
五、科学调整投饲方式
调整平时粗放粗养的方式,同时要调整河蟹养殖中要多投动物性饵料的误区,采取“颗粒饲料与鲜活饵料相结合的方式”,在投饵时,要保证饵料新鲜适口,不投腐败变质的饵料,尤其以全价配合饵料为佳,要求营养均衡,配比合理,组方科学,防止饵料质量差品质次,切忌投喂单一性饵料,同时定期补充一定的钙、镁、铁、磷等微量元素。投饵讲究“五定”和“四看”的原则。“五定”就是定时、定点、定质、定量、定人,“四看”就是投饲时要看天气、看水质变化、看河蟹摄食及活动情况、看生长态势,投饵量采取“试差法”来确定。
六、科学调整防病观念
目前广大蟹农对蟹病的预防观念淡漠,意识不强,当发病时,往往就病治病,不能综合预防,辨证施治,结果造成巨大的损失;同时有的病害一旦发作,无法治疗,只有预防才是最好的办法。因此,要调整蟹农的防病观念,提高他们生态预防治的意识。首先是确保蟹种质量,尽可能检疫,确保投放优质苗种,从种质上控制病原菌的带入;其次是营养合理,科学配料,提高河蟹体质,从机能上提高其抗病能力;第三是水源清新无污染,进排水分开,定期消毒工具、饵料台等,从管理上切断传播途径;第四是适时清塘清毒,科学套养鱼类,模拟生态环境,从生存条件上抑制病原菌的发生与蔓延。
七、正确调整消毒方式
一是对水草进行消毒。从湖泊、河流中捞回来的水草可能带有外来病菌和敌害,如克氏原螯虾、黄鳝等。一旦带入蟹池中,将给河蟹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后果,因此水草人池时需用8~10毫克/升的KMn04消毒后方可入池。
二是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。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,河蟹的摄食量大增,生长发育旺盛,而此时也正是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旺盛季节,为了及时杀灭病菌,应定期对池塘水体进行消毒杀菌,每半月用1克/米。的漂白粉或15千克/亩的生石灰全池遍洒一次。
八、适时调整养殖品种
“只有永久的市场,没有永久的名特优”,河蟹独领风骚十几年后,其生产技术日益成熟,生产潜能也充分发挥,经济效益逐年下降,为了确保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适时转换养殖结构、调整养殖品种、提高养殖技术是必经之路,也是唯一可行之策。
九、提前调整混养方式
随着河蟹养殖效益的下降,要未雨绸缪。提前做好养殖新方式的调整,根据市场的需要,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不同的混养方式的试验:一是加强蟹、鳜的套养混养;二是加强蟹、鮊的套养混养试验;三是进行蟹、鳜、蚌的混养试验,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。
十、正确调整市场导向
河蟹的上市高峰期常常是中秋节和国庆节两大节日,但在这两个节日市场往往饱和,价格低迷,出现了“熊市”、“烂市”的局面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市场、了解市场,做到以市场为导向,尽可能让河蟹均衡上市,避开高峰互相压价的状况,从市场营销中获取最佳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