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养阳澄湖大闸蟹的水质调节
- 发布:2013-06-05;
- 来源:https://www.wangshi.com.cn
水是河蟹赖以生存的环境,也是疾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途径,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的生长、疾病的发生和蔓延。在河蟹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质调节非常重要,除前面提到的种植水草、移植螺蛳外应做到以下几点:
(1)定期泼洒生石灰,调节水的酸碱度,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,供给河蟹吸收。河蟹喜栖居在微碱性水体111,pH值7.5~8.5,自4月中旬至河蟹起捕前,每15~20天每亩水深l米用10~15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匀泼洒,使池水始终呈微碱性。
(2)夏季水温高,水质极易败坏,应加强水质管理,可采取加深水位的措施,保持池塘正常水位在1.5米左右。
(3)适时加水、换水。从放种时O.5~0.6米始,随着水温升高,视水草长势,每10~15天加注新水10~15厘米,早期切忌一次加水过多。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.7米,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1.2米,7月上旬后保持水位1.5米。每2~3天加一次水,高温季节每天加水一次,形成微水流,促进河蟹蜕壳。另外,如果遇到恶劣天气,水质变化时,要加大换水量,尽量加满池水。如发现河蟹往岸上爬的次数和数量增多、口吐泡沫,应立即换水并加大换水量。但是要注意的是,在蜕壳高峰期不加水,雨后不加水。每次换水水深20~30厘米,先排后灌,换水时换水速度不宜过快,以免对河蟹造成强刺激。在进水时用60目双层筛网过滤。
(4)每隔7~10天,泼洒一次生石灰,每次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千克,这有澄清水质、增加水体钙质的作用。如常年周期施用益生菌制剂,则大大减少换水次数,甚至可以不换水。
(5)做好底质调控工作。在日常管理中做到适量投饵,减少剩余残饵沉底;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(如投放过氧化钙、沸石等,投放光合细菌、活菌制剂);晴天采用机械池内搅动底质,每2周一次,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。
(1)定期泼洒生石灰,调节水的酸碱度,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,供给河蟹吸收。河蟹喜栖居在微碱性水体111,pH值7.5~8.5,自4月中旬至河蟹起捕前,每15~20天每亩水深l米用10~15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匀泼洒,使池水始终呈微碱性。
(2)夏季水温高,水质极易败坏,应加强水质管理,可采取加深水位的措施,保持池塘正常水位在1.5米左右。
(3)适时加水、换水。从放种时O.5~0.6米始,随着水温升高,视水草长势,每10~15天加注新水10~15厘米,早期切忌一次加水过多。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.7米,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1.2米,7月上旬后保持水位1.5米。每2~3天加一次水,高温季节每天加水一次,形成微水流,促进河蟹蜕壳。另外,如果遇到恶劣天气,水质变化时,要加大换水量,尽量加满池水。如发现河蟹往岸上爬的次数和数量增多、口吐泡沫,应立即换水并加大换水量。但是要注意的是,在蜕壳高峰期不加水,雨后不加水。每次换水水深20~30厘米,先排后灌,换水时换水速度不宜过快,以免对河蟹造成强刺激。在进水时用60目双层筛网过滤。
(4)每隔7~10天,泼洒一次生石灰,每次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千克,这有澄清水质、增加水体钙质的作用。如常年周期施用益生菌制剂,则大大减少换水次数,甚至可以不换水。
(5)做好底质调控工作。在日常管理中做到适量投饵,减少剩余残饵沉底;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(如投放过氧化钙、沸石等,投放光合细菌、活菌制剂);晴天采用机械池内搅动底质,每2周一次,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