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分店-王氏品牌商城
王氏官网欢迎您,王氏16年-只为那只蟹·精品蟹!

大闸蟹发生严重病害的原因有哪些?

  • 发布:2019-07-19;
  • 来源:https://www.wangshi.com.cn  
   1、水质因素

一是农业面源污染。
大闸蟹养殖区也是水稻种植密集区,水稻种植化肥、农药使用,夏季雨水较多,有时农田刚施用了化肥或农药,一次暴雨会将含氮、磷或农药的水流入了河道;政府部门抓秸秆禁烧力度很大,目前还没达到秸秆全面还田、回收利用的治本的办法,大都数秸秆都堆积在田头的河边圩堤上,腐烂后全部进入了水系。二是农村生活污染。虽然开始了农村垃圾回收集中处理,但还有相当部分污染物进入流道,使河道淤塞加重,河水富营养化和耗氧因素增加,水质很差。三是渔业自身污染。清塘消毒水排入河道,养蟹池捞除的水草投入河道而腐烂,发病后用药的池塘水通过换水进入河道等等。四是客水过境污染。处于洪水入海的下游地区,汛期客水经湖河入海,这些湖河都是大闸蟹养殖取水源,如大纵湖网围养殖区每年汛期过水时都发生大量死蟹事故。

大闸蟹养殖

2、种质因素

内陆养殖区不具备繁殖蟹苗(大眼幼体)的条件,蟹苗都要到沿海地区采购,据调查,由于技术与市场价格的双重作用,一些育苗场家大闸蟹亲本基本上都选自于本区域的养殖成蟹,不经严格挑选,更缺乏必要的技术措施和手段,造成长江水系大闸蟹特有的品质逐步退化,种质资源的混杂,免疫力下降。外购的蟹苗、蟹种质量得不到保证,加上长途运输、检验检疫、消毒等工作做不到位,造成了蟹种培育和成蟹养殖病害经常发生。另外,在蟹种培育过程中,也存着营养失衡、滥用药、越冬管理不善等问题,有些养殖户虽然放养的是就近自育的蟹种,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。

3、饲料因素

大闸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,对食物的营养要求是多样性的,且有贪食、喜食腐烂食物等习性。在饲料选择上存在的主要隐患,一是营养不足。小饲料厂和自配饲料往往营养不全面或不均衡;或一个阶段投喂某种单一饲料,而不是合理搭配投喂。二是营养不均衡。一些养殖户为追求大闸蟹快长(早上市)、长大(大规格),盲目选用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配合饲料,违背了大闸蟹杂食的习性,增加了大闸蟹肝胰脏等器官的负担,造成器官性疾病发生。三是饲料变质。大多数养殖户都投喂一定量的海水冰鲜鱼和淡水小杂鱼,这些饵料鱼因收购、贮运等环节不配套,喂蟹时已氧化变质。在饲料投喂上存在着投喂不均匀、一天投喂一次、动植物饵料搭配不合理等问题。

4、气候因素

大闸蟹产量高低、规格大小、患病与否等与当年的整体气候(气温、水温、光照、雨水等)关系很大,蟹农总结养蟹效果有“大、小年”的说法,如果在风调雨顺正适合大闸蟹生长的气候年份,产量高、规格大,患病少。气候对大闸蟹养殖的影响主要以下几个重要时间段,一是放种期间和第一次蜕壳前后。如果在温度适宜的时间放种,又能顺利蜕完第一次壳,当年蟹种放养成活率就高,且病害也少。二是霉雨季节。霉雨期长短,霉雨期是否在大闸蟹蜕壳的高峰期,也与蟹病是否高发有很大的关联性。三是极端高温天气。大闸蟹养殖池一般水位都较浅,规避高温能力差,如果出现持续高温天气,对大闸蟹养殖极为不利。四是最后一次蜕壳前后。这是大闸蟹后期增重的关键,这期间气候适宜,大闸蟹规格大,基本上不再发病。苏北地区2013年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,蟹病增多、产量下降。2014年气候条件良好,蟹几乎没发病,蟹产量高、规格大,是一个历史最高的丰产年。2015年放种时气温偏高,蟹第一次蜕壳偏早;第二次蜕壳前气温忽高忽低,蜕壳时间参差不齐。6月底至7月中旬气温低、多雨、寡照,造成了水体生物的光合作用下降,菌相、藻相不平衡,水体中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,入侵免疫力低下的大闸蟹,再加上水草、藻类的光合作用吸收水体的二氧化碳,水体pH值快速升高,超过了大闸蟹的生理适宜范围,出现了大闸蟹病害的暴发。

5、药物因素

近几年通过宣传、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用药知识普及,随意用药和使用高毒、高残留的药物,以及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防病药物的现象得到了基本遏制,但还存在着一些用药方面的问题。一是清塘药物残留。少数养殖户使用高浓度的菊脂类药物清塘消毒,消毒水排出蟹池,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,药物残留对日后的成蟹带来了很大的隐患。二是不能对症用药。为了预防蟹病,有的养殖户每年春季都使用1~2次敌百虫类杀虫药物;有的养殖户多次使用抗菌和杀虫药物全池泼洒;有的养殖户定期用药物杀蟹池中野杂鱼,盲目用药、无目标预防用药造成抗药性和药物残留。三是使用生物制剂不到位。大都养殖户都重视生物制剂的应用,但因使用方法不规范、加上天气、用杀菌剂等因素的影响,使用后效果很难界定,往往是药用了、钱花了,只能起到一个自我安慰的作用。另外目前市场上生物制剂产品良莠不齐,养殖户不具备检测质量的条件,分辨产品质量好坏难度很大。

6、饲养管理因素

一是水体长期高pH值。养殖水体长期的高pH值,会导致大闸蟹肝胰脏里面虾青素含量下降、体弱,最后变成肝胰脏发白,形成“白膏蟹”。二是溶氧量偏低。大闸蟹要想养得好,首先要有一塘好的水草,但水草多了也有不利因素,尤其七八月份蟹塘里面的水草一般都会冒出水面,水草漂浮,水草底部一般都会缺氧,夜间溶氧会进一步降低。若大闸蟹长期处于这种低溶氧的环境,肝胰脏中的虾青素含量就会降低,肝胰脏易出现损伤,最终导致“水瘪子”病。三是农药重金属等蓄积。每年青苔大量暴发,很多农户选择用农药去杀;春天水体里面红虫(枝角类)量太多,有人用敌百虫甚至菊酯类去杀;夏天温度高,蓝藻爆发,有人用杀蓝藻的药物(例如硫酸铜、漂白粉等)杀;养殖过程中水草死亡,水体浓绿,有人用漂白粉或者硫酸铜杀。这些杀草、杀虫、杀藻类的农药以及重金属离子都会蓄积在养殖水体,引发大闸蟹慢性中毒,肝胰脏里面的虾青素含量下降,最终导致“水瘪子”病的暴发。
f